在中国,建筑业主要可以分为设计领域和施工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可以称之为建筑业信息化。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已有近40年的历史,回首这段发展历程,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讲,会备感亲切,充满激情;对于更多的人来讲,可以总结规律,分析发展趋势,让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建筑业信息化在设计领域和施工领域均已得到发展。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哪一领域,迄今为止,信息化都起到了提供生产和管理工具的作用,但在两个领域中侧重有所不同。在设计领域,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信息化提供的工具更侧重于生产方面,同时,一些设计单位已经采用信息系统对设计过程进行管理,信息化也为设计领域提供了管理工具,但应该说这方面与前一方面比较要弱得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信息化为施工领域提供的工具更侧重于管理方面,例如,不少施工企业已经在应用各种信息系统,而只有少数企业开始应用如虚拟施工等直接面向生产的信息技术。从总体上的分析为回顾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奠定基础。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起源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造一些复杂化和大型化的建筑工程,这些工程在结构设计方面需要复杂的力学分析,而传统的解析方法难以用于解决这样的复杂问题。当时,在一些行业,例如制造业,计算机已经得到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设计领域中,一些设计者开始尝试用计算机来进行建筑结构分析。
施工领域信息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微机已经得到推广应用,这就为将计算机应用于施工企业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施工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和概预算是到
关重要的工作。当时,建筑施工企业迅速发展,财务部门需要处理的工作大幅度增加,涉及的方面也非常繁多。因此,一些施工企业率先应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和概预算。
建筑业信息化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按照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征,我国设计领域信息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先位阶段为上世纪6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其特征为计算机在结构分析中开始得到应用并逐步得到普及;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
本世纪初期,其特征为计算机在设计和绘图中开始得到应用并逐步得到普及;第三阶段为本世纪初期到
今,其特征为信息技术在协同设计和设计管理中开始得到应用,并逐步走向普及。应该看到,设计领域信息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彼此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共同形成一个逐步递进、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在一些信息化工作先进的设计企业,例如上海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结构分析、设计和制图、设计管理以及系统设计各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已经达到很高水平,计算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
对于设计领域信息化,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通过上述3个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设计应用软件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国产应用软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例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系列软件,覆盖了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经验丰富,不仅占有juedong优势的市场份额,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建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国产经验丰富软件的开发应用不仅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需要,也降低了设计单位使用软件的成本。 |